教务处

关于开展沈阳大学首批本科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

发布日期:2025-02-21    浏览次数:


各学院、各部门

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文件精神,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,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新时代人才培养,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,学校决定开展首批本科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工作。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:

一、立项类型及数量

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分为重点建设和培育建设项目,首批拟立项20项左右,其中重点建设项目6项左右建设周期为1年。每个部门限报2项。

二、申报条件

1.申报课程为纳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,申报前至少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,且已具备一定数量的线上教学资源基础。

2.课程负责人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,教学能力强,教学改革意识强烈,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,能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,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率、提升教学质量。课程负责人应主讲本课程2轮次以上。

3.课程建设团队应结构合理、分工明确、素质优良,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,教学成果显著,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(含课程负责人)。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和师德师风问题。

4.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1项AI赋能课程项目,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不得超过2项。

5. 优先重点立项建设下列课程:
1)已获批的国家级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;

2)有线上资源基础的一流专业领域内课程;

3)已积累数字化资源(如:MOOC、SPOC、至少运行了两个教学周期且运行数据良好的在线开放课程;

4)有线上资源基础,且受众面广、需求量大的通识教育课、学科基础课等。

6.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明确,不侵犯第三方权益。

三、建设任务

(一)课程模块建设

课程模块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模块:课程概述、课程简介、课程设计、教学团队、教学资源、知识模块、实践教学、课程图谱、新形态教材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。

(二)课程图谱建设

1.建设完整的课程图谱一般包含培养目标、毕业要求、能力图谱、问题图谱、知识图谱等维度。原则上单门课程建设知识点不少于80个,考核知识点不少于50个,每个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、知识点学习路径、知识点详细信息,知识点层级应梳理到3至4级。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教学实践,形成知识图谱应用案例1-2个。同时,应对知识图谱持续建设、不断完善。

2.课程负责人须保证课程知识图谱中提供的MOOC、教材、虚仿、测试等资源均无政治性、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。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,构建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、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。

(三)人工智能特色功能的应用

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模式创新,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,推动教学从“师生交互”向“师-生-机”深度交互转变,改革方向、方法不限,主要内容包括(但不限于)以下方面:

1.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。利用AI教案、AI课件、AI出题、AI文本处理等工具,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,辅助课程教学组织设计,优化教学备课方式,整合微视频、在线开放课程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、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,与数字化教材等改革工作联动推进,提升学生学习体验。

2.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。利用AI视频理解、AI万能黑板、AI速课等工具,创新课堂教学模式,服务研讨式、问题驱动式、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实施。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和学习效果评估标准,利用AI批阅助手、AI语音和文字测评等工具自动评估学生作业、考试和其他学习成果成效。

3.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支持。引入AI助教等工具,为学生提供实时的交互式学习和练习环境、个性化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,引导学生批判性、验证性、对照性地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,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,促进自主学习,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
4.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和学情分析。利用AI学情分析等工具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,进行实时的学习体验调查,提供及时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反馈。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表现,利用AI个性化学习建议工具为其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,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。

四、项目验收

所有立项课程应于2025年5月前完成前期建设上线运行,未能上线运行或上线运行后出现严重问题的课程,将取消课程相关认定。所有立项建设课程须在2025年7月前完成AI赋能课程建设典型应用案例,为国家级“人工智能+高等教育”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遴选奠定基础。

学校将于2026年3月开展项目结题验收,验收项目应达到以下条件:

1.项目对应课程试用学生数不少于1个建制班人数;

2.开发具有本项目特色的AI功能,其中重点项目不少于3项功能,培育项目不少于2项功能;

3.学生互动交流数每生要求满足:重点项目不少于10 次,培育项目不少于5次;

4.学生课程平均自主学习时长,重点项目不少于10学时,培育项目不少于5学时;

5.结合课程特点,与企业联合建设真实项目案例库,重点项目不少于6个案例,培育项目不少于3个案例;

6.提供投入使用AI数据报告或平台数据截图;

7.提供学生使用反馈调研报告。

五、政策支持

1.学校拟资助经费:重点项目每项5万元,经费管理实行分期拨付、滚动资助的形式,经费使用应符合学校财务管理相关规定。培育项目采取验收后资助方式,对建设成效显著的课程给予每项1-2万元的资助经费。

2.立项项目为校级课程建设项目,对建设成效显著的课程优先推荐申报省级AI赋能课程或省级相关课程建设项目。

3.立项项目及其典型应用案例均纳入“两库”建设范围,项目负责人为“两库”建设的第一责任人,项目团队成员配合课程负责人完成相关建设任务。

4.学校定期举办AI赋能教学培训、交流活动,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开展数智化课程建设,加快推进课程数智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。

六、材料报送

各部门于3月21日下午15点前将《沈阳大学本科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》(附件1,签字盖章后的扫描版,以“XX部门--教师姓名--申报书”命名)、汇总表(附件2,EXCEL版)及相关佐证材料(PDF版)电子版(部门打包文件以“XX部门--AI课程”命名)发送至教务处教研科邮箱。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务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25年2月21日
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上一篇
下一篇